載入中

相關報導
2024年9月27日

量子國家隊成軍,17項團隊底定,聚焦未來量子世代臺灣產業鏈

量子國家隊成軍,17項團隊底定,聚焦未來量子世代臺灣產業鏈

迎戰2030量子科技新世代,臺灣不只資訊電機電子工程要動起來,物理、光電與產業製程都要配合,甚至數學、生醫、金融、化學等,今年3月我國量子科技專案計畫的跨部會國家隊成軍,聚焦量子電腦硬體、光量子量子軟體技術與應用開發,盤點必要關鍵核心技術,審核選出17個產學研團隊,成為未來5年發展方向。

 

對於量子科技的研究,各國政府或民間企業屢有突破,為因應未來全球科技變革,臺灣在一年半前,提出跨部會成立量子國家隊的概念,當時行政院即宣布,要在2022年到2026年間投入80億元,推動我國在此領域的技術與人才能量,如今終於正式展開。

在3月16日的聯合記者會上,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、中央研究院、經濟部與科技部宣布,正式選出17個量子國家研發團隊為主要方向,作為我國量子科技發展基石,期盼未來我國能在全球量子科技產業中佔有重要角色,建立臺灣量子科技產業鏈。

建立跨部會產學研團隊,完成核心關鍵技術盤點

過去十多年來,中研院已投入量子科技的發展,在物理、原子與分子科學、資訊、應用科學,以及資訊科學創新研究面,都有1到2位專家持續進行量子科技的相關研究。

就近年政府鼓勵的部分而言,科技部在2018年推動「量子電腦專案計畫」,補助多個學界團隊,包括清大成立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,以及臺大成立IBM-NTU量子電腦中心等,到了2020年,又再提出更通盤的量子運算國家戰略──「量子科技專案計畫」,目標成立跨部會的量子國家隊,以整合關鍵技術的研發能力。

歷經兩年,此戰略正式成形,我國已盤點出必需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,審核選出17個產學研團隊,成為未來5年的量子科技發展方向。

如何透過有限資源跟上全球腳步,聚焦、合作與整合是關鍵

關於臺灣量子國家隊的成立,幕後重要關鍵推手,主要是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召集人暨科技部部長吳政忠,以及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。

吳政忠指出,這次的戰略,已跳脫由單一部會或僅由學界進行上游研發的模式。過去由上而下循序推進的模式,發展速度太慢,將浪費臺灣最重要的優勢,畢竟國內半導體產業在全球極具競爭力,因此,現在是要跨域、跨校、跨單位與結合產業來進行,打造橫跨上游到下游的完整研發模式。未來,包括金管會、國發會也應陸續參與這項戰略。

對於全球量子科技發展的趨勢,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表示,自2019年開始,量子科技在全世界如風起雲湧般,受到比以往更大的關注,尤其是開始實現利用量子疊加、量子糾纏的特性來運算,而全球在量子科技的投入,目前已高達6,800億元,這筆天文數字還是未計入民間企業投資預算的狀況。

面對未來可能的產業變化,儘管量子科技門檻非常高,需要相當深入的研發,臺灣仍必須在早期就跟上發展。廖俊智強調,雖然臺灣政府所投資的金額難以與全球相比,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與全球量子列強競爭,選定方向就是關鍵,透過聚焦、合作與整合的方式,讓這次定案的17個計畫都有希望達成的目標。

從17項關鍵任務著手,學研單位與產業通力合作

在現階段的具體運作上,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設立量子系統推動小組,由清華大學教授果尚志擔任召集人,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張文豪擔任執行長,以及中研院研究員王明杰擔任系統總工程師。

關於我國量子系統推動小組,其終極目標在於,培養臺灣未來量子世代的產業鏈。

果尚志指出,這次選出17個量子國家研發團隊,目標相當明確,並不是要做到全球科研頂尖、與IBM、Google與微軟等業者,比拚量子位元最多的電腦,最重要的關鍵,是具備建立量子科技的核心技術能力,以在未來形成產業鏈時,臺灣能居於關鍵地位,就像現在國內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重要性一般,並要培育量子人才及開發未來量子世代創新產業應用。

因此,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就是最重要的任務,換言之,就是要建構臺灣自製量子電腦,以及建置臺灣自製量子通訊網路系統。

到底國內需要從那些關鍵面向去著手?張文豪指出,整個量子國家隊的架構,可分為三大面向。

第一個面向,是成立關鍵技術研發的產學研團隊,聚焦3大領域17項計畫。

當中有那些是我們要發展的關鍵技術?以「通用量子電腦硬體技術」而言,包含7項計畫,包含建構量子電腦、超導參數放大器、量子電路、量子計算、低溫CMOS元件,以及中性原子的領域。

「光量子技術」上,有4項計畫,包含量子通訊網路、光量子晶片、光電晶片量子計算、QKD關鍵零組件與系統整合研究等領域。

「量子軟體技術與應用開發」方面,有6項計畫,包含量子電腦理論、量子虛擬機、量子程式驗證及轉換、金融應用、量子噪聲演算法、與初期量子揪錯設計等領域。

而上述17項計畫共有72位跨領域專家擔任計畫主持人,其成員來自中央研究院、國研院半導體中心,以及國內10多所大學的團隊,涵蓋物理、天文、電子、電機、光電工程等多個領域,並有二十多家公司共同參與,包括鴻海科技、臺灣新思科技、聯發科技、日月光,以及稜研科技、圓陵工業、易儀科技、量源光電、龍彩科技等多個領域的企業。

第二個面向,是建立沙崙量子研究基地,該基地設於中研院南部院區,在3月15日已啟動上樑儀式,預計年底前完工,屆時將成立量子實驗大樓暨核心設施,讓17個團隊都能應用最先進的昂貴設備,而不像過去學術團隊研究時,處於資源不足且分散的狀態。

第三個面向,是以經濟部工研院的團隊為主,將發展低溫控制電路製程與關鍵組件,例如,低溫微波控制電路、低溫記憶體技術的開發,提前布局量子電腦核心關鍵IP智慧財產。

低溫元件發展最受期待

至於我國量子科技發展的挑戰?張文豪表示,在現今的量子科技領域,國外居於領導地位,但他們不會告訴你技術怎麼做,因此很難超前部署,儘管眾所皆知量子科技很重要,但對於產業而言,可能不知道關鍵技術,也不知如何參與。因此,現階段必須要有臺灣團隊去研發,實際深入瞭解後,才會真正知道有那些技術瓶頸與關鍵,讓臺灣產業能及早體認在那些環節可扮演的角色,才有機會參與到未來的產業鏈。換言之,要讓產學研團隊不是瞎子摸象,而是實際走一圈,將能務實地找出可以發揮我們實力的強項。

至於未來量子電腦的普及形式,他指出,就目前的觀察而言,量子電腦可能與傳統電腦不同,不會走入每個人的家庭,最主要的原因,量子電腦需要很多低溫的技術,需在攝氏-269度C進行操作,因此,未來量子電腦會是雲端運算平臺的概念,如同現在建置超級電腦一般,而發展低溫相關元件的技術,如臺灣在CMOS影像感測元件的實力,也是這次會中多次強調的重點,未來這類低溫元件技術,甚至也能用於太空領域的發展。

我國發展量子科技關鍵技術的考量重點

量子國家隊自2020年宣布以來,到2022年正式成形,選出的17個產學研團隊,我們注意到,當初提案的團隊可能比入選者要多出1倍,在這段期間內,我國是如何盤點並考量將聚焦的方向呢?

對此,我們也詢問經濟部並請他們說明。他們表示,這次的「量子科技專案計畫」是目標導向型,與一般基礎研究計畫案性質相當不同,因此,在計畫之初,就針對量子科技硬體與軟體之核心技術瓶頸,公開徵求國內研究團隊,提出具突破性的解決方案。

而徵求提案的審查,有5大重點,包括:提案需切合本次計畫所要突破技術規格項目,需提出年度具體技術藍圖,同時重視題目的學術研究卓越與新穎性,團隊成員之互補性,以及檢視總計畫主持人與子計畫主持人能否具有跨領域、跨單位資源整合的能力。最後,才選出這17項計畫。

 

原報導出處

社團法人台灣物理學會

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臺灣大學物理新館413室

+886-2-23634923

+886-2-23626538